華嚴海會

華嚴海會

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

【佛法修證】轉載-虛雲老和尚:參話頭,三關與見處

閺仙註:

禪宗是無上大密宗,真實不虛。

阿萬覽含堪「究竟是誰」,嘛尼吧德美吽「到底為何」

此是無上咒無等等咒,參參看!



下手的工夫屢有變遷,唐宋以前的禪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徹悟了道,師徒授受不過以心印心,並沒有甚麼實法不實法,平日的參問酬答,也不過隨方解縛,就病與醫而已。宋代以後的人們之根器就陋劣了!雖講了很多,一點也做不到,要他放下一切,善惡莫思,但他一點也放不下,不思善就思惡,到那時,佛祖親臨亦無法可施,實不得已,採取以毒攻毒的方法,教人看話頭,甚至要咬定個死話頭,咬得緊的,一剎那間都不要放鬆他,才是得力處;又如老鼠啃棺材,啃定一處,啃不穿則不止,一但啃穿了,就有出路。

即是制心一處,以一念抵制萬念,以萬念的力量集中一處,總成一念,來參這個「是誰」,或專參「拖這死屍來行的是誰」,或參「坐的臥的是誰」,或專參「父母未生前誰是我的本來面目」,或參「唸佛是誰」或參「拜佛的、持咒的、誦經的、穿衣的、吃飯的、起妄想的、動念頭的、講話的、歡喜的、靜的、動的、笑的是誰」,或專參「本心是誰」,或專參「自性是誰」……總而言之,行住坐臥,一切時,一切處,時時處處都要看住他。看他到底是誰?究竟是誰?要參穿他,要抓住他。這才是大丈夫看公案。乃至看屙屎放尿的是誰?把他看到底,看他究竟是誰?是佛?是魔?是心?是眾生?以我不動的話頭,如金剛王寶劍,佛來斬佛,魔來斬魔,心來斬心,眾生來斬眾生。即是要綿綿密密的參去,惺惺寂寂的看住,看他到底是誰!?是我?不是我?「我」字是這個的代名詞,實非真我,連真我的念頭尚不可得,然則究竟是誰咧!?

要有這樣的疑情才有進步,要通身都發疑情,才算是真參實學的工夫!發真疑情方有辦法,一到機緣成熟時,看清了,參透了,忽然惺惺寂寂的化境現前,即是頓寂寂底,駭悟大徹!即是悟寂的化境,哈哈大笑而已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不許人知。到那時天人盡忙煞了,天龍八部互相報曰:「人間某比丘今日成道!都去散花供養吧,求說妙法!」這樣一來已打破了本來的面目,已得了深深的見處。


未破本參的禪德有這樣的徹悟,是破本參的見處;
破了本參的人有這樣的徹悟,是透重關的見處;
透了重關的人有這樣的徹悟,是出生死牢關的見處;
出了生死牢關的人有這樣的徹悟,是踏祖關的見處;
乃至是八相成道、入般涅槃的大見處。

這樣的見處也不難,也不易,只要工夫純熟,大相應,大得力,就能做到。

你們想要工夫大相應,先在跑香的時候返觀觀自心,自心本淨;返聞聞自性,自性本空,明明歷歷參到底!集中審問:到底是誰?究竟是誰?大發疑情了,再登座參,更要深深審問,直到五蘊皆空了,身心俱寂了,了無一法可得,直見自性本體,這才是大好相應、大得力處。從此已後,晝夜六時,行住坐臥,身心穩寂,寂寂惺惺,寂參惺悟,日久月深,菩提穩固,一旦大徹大悟,死如幻了矣!

到那時才知道實無一關可過,塵勞佛事,幻化法門。上無佛道可成,下無眾生可度;無修、無證、無作、無為,任他安名立號,喚佛喚魔,皆與本分上毫無交涉,到那時徹底明白老僧不騙你們,講的是假,悟的是真,除去真假兩頭,大家參看!


《 虛雲老和尚:未到這地步的人 , 說也沒用 》

古代祖師直指人心。見性成佛。如達摩祖師的安心。六祖的惟論見性。只要直下承當便了。沒有看話頭的。到後來的祖師。見人心不古。不能死心塌地。多弄機詐。每每數他人珍寶。作自己家珍。便不得不各立門庭。各出手眼。才令學人看話頭。

話頭很多。如 ‘萬法歸一。一歸何處。’‘ 父母未生前。如何是我本來面目。’ 等等。但以念佛是誰。爲最普通。

什麽叫話頭。話就是說話。頭就是說話之前。如念 ‘阿彌陀佛’ 是句話。未念之前。就是話頭。所謂話頭。即是一念未生之際。一念才生。已成話尾。這一念未生之際。叫做不生。不掉舉。不昏沈。不著靜。不落空。叫做不滅。時時刻刻。單單的的。一念回光返照。這 ‘不生不滅。’ 就叫做看話頭。或照顧話頭。

看話頭先要發疑情。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。何謂疑情。如問念佛的是誰。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。但是用口念呢。還是用心念呢。如果用口念。睡著了還有口。爲什麽不會念。如果用心念。心又是個什麽樣子。卻沒處捉摸。因此不明白。便在 ‘誰’ 上發起輕微的疑念。但不要粗。愈細愈好。隨時隨地。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。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。不生二念。若疑念在。不要動著他。疑念不在。再輕微提起。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。但切不可生分別心。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。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。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。

‘念佛是誰’ 四字。最著重在個 ‘誰’ 字。其余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。如穿衣吃飯的是誰。痾屎放尿的是誰。打無明的是誰。能知能覺的是誰。不論行住坐臥。‘誰’ 字一舉。便有最容易發疑念。不待反覆思量蔔度作意才有。故誰字話頭。實在是參禅妙法。但不是將 ‘誰’ 字或 ‘念佛是誰’ 四字作佛號念。也不是思量蔔度去找念佛的是誰。叫做疑情。有等將 ‘念佛是誰’ 四字。念不停口。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。有等胡思亂想。東尋西找叫做疑情。那知愈想妄想愈多。等于欲升反墜。不可不知。

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。忽斷忽續。忽熟忽生。算不得疑情。僅可叫做想。漸漸狂心收籠了。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。才叫做參。再漸漸功夫純熟。不疑而自疑。也不覺得坐在什麽處所。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。單單疑念現前。不間不斷。這才叫做疑情。實際說起來。初時那算得用功。僅僅是打妄想。到這時真疑現前。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。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。很容易跑入歧路。

(一)這時清清淨淨無限輕安。若稍失覺照。便陷入輕昏狀態。若有個明眼人在旁。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。一香板打下。馬上滿天雲霧散。很多會因此悟道的。

(二)這時清清淨淨。空空洞洞。若疑情沒有了。便是無記。坐枯木岩。或叫 ‘冷水泡石頭。’ 到這時就要提。提即覺照。(覺即不迷。即是慧。照即不亂。即是定)單單的的這一念。湛然寂照。如如不動。靈靈不昧。了了常知。如冷火抽煙。一線綿延不斷。用功到這地步。要具金剛眼睛。不再提。提就是頭上安頭。

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。‘一物不將來時如何。’ 州曰。‘放下來。’ 僧曰。‘一物不將來。放下個什麽。’ 州曰。‘放不下挑起去。’ 就是說這時節。此中風光。如人飲水。冷暖自知。不是言說可能到。到這地步的人。自然明白。未到這地步的人。說也沒用。所謂 ‘路逢劍客須呈劍。不是詩人不獻詩。’